如果问专属于审计人语言是什么?我们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数字。审计人用它梳理经济的脉络,丈量着合规的尺度。这一次,我们选择用数字来讲述审计人的奋斗故事。在随州市审计局,刘大江正是这样一位以数据为笔、以智慧蘸墨,书写忠诚与担当的业务骨干。
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几十年如一日在经济监督的大江大河中辛勤耕耘,发扬“三牛”精神,凭借突出的审计实战能力和出色的工作表现,刘大江在攻坚克难中屡创佳绩。先后荣获“优秀共产党员”“依法行政先进个人”“优秀公务员”“先进工作者”“计算机审计能手”等多项荣誉称号。
25载砥砺奋斗的“拓荒牛”
2001年11月,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学院审计系的刘大江,满怀憧憬与向往,踏着青春的脚步回到有着“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美誉的家乡-随州,并进入随州审计局工作。
此前虽然已有在公立医院财务工作的经验,但面临着纷繁复杂的审计对象和日益严格的审计要求,他深知唯有不断地学习进步,才能适应全新的挑战。
刚进入审计机关时,他不懂数据库、网络搭建和安全防护等计算机知识,更不懂得AI运用。“金审工程”启动后,掌握计算机知识就成了审计人员的当务之急。尽管不是毕业于计算机专业,但面对领导的重托,同事的信任,刘大江在单位缺乏计算机专业人才时主动承担了维护局域网、培训审计人员、开展计算机审计的重任。打铁先得自身硬,多年来,他先后通过了审计师职称考试、审计署计算机中级考试。成为闻名全省大数据审计的“排头兵”。编写的多篇计算机审计方法入选审计署方法库,被审计署聘为AO应用实例评审专家,参与了审计署AO应用实例丛书的编写工作,负责主编的《AO社会保障审计应用实例》被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参与《趋势分析技巧》一书部分章节的撰写,同年制作的《“三公经费”趋势分析技巧》视频课件被收录至审计署网络干部学院,并被评为A类课件。
25载砥砺奋斗,他做一件事、爱一件事、专一件事,用热爱兑现“以审计精神立身、 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的承诺,以忠诚廉洁的品格和勤政务实的作风展现了审计铁军形象。
302个审计项目的“孺子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为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刘大江在大数据审计领域潜心专研、探索创新,以“干部素质提升年”为契机,以年轻党员干部为班底,成立了大数据审计攻坚队,先后培养的10名青年干部入选了全省数据分析团队,牵头建设大数据审计综合监管平台。大数据审计稳住了随州高质量审计的“主战场”,继连续两年在全省审计质量评比中都荣获一、二等奖后,2024年全面开花,实现全系统优秀项目全覆盖,全市所有审计机关都在全省评比中获奖,为全省市州首例。
“全市公务车辆共1008台,车辆定位数据共16254余万条......”在对全市公车改革审计项目中,面对着这些如山的数据,审计组成员望“数”兴叹。
若依靠传统的人工核查方法,不仅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还难以保证核查质量。
如何在有限的审计时间内完成对所有车辆的精准核查?在刘大江的指导下,分析团队成员分工合作,挑灯夜战,整整一周将数据库中上千张表格数据进行了提取。并灵活运用Python进行数据清洗和预处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提前完成了该审计项目。而由他牵头所撰写的《Python在公车改革政策落实审计中的应用》一文入选了省厅征集的大数据审计创新案例,并被《中国审计》杂志刊登。
302个他经手的审计项目,是用时光和汗水淬炼出的专业底气,如今,“有问题,找大江”成为年轻干部的口头禅。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推动大数据审计从“一人独秀”走向“满园春色”,为随州审计事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和强劲动力。
1267公里逆行出征的“老黄牛”
1267公里,是随州到内蒙的直线距离,也是刘大江实现梦想的丈量尺度——他用多少个的日日夜夜,奔赴属于审计人的星辰大海。
2021年疫情期间,刘大江告别家人,代表湖北省参加审计署对内蒙古自治区财政预算执行审计。
一直以来,随州市审计局秉持开放进取、实践育人的理念,鼓励并支持审计干部积极参与上级交叉审计、巡视巡察、招商引资、经济建设,在一线锻炼中开阔视野,增长才干。
作为在内蒙古的审计项目主审,刘大江充分发挥精通计算机的优势,为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他通过远程办公软件共享资料,多次与同事在线上开展讨论,明确审计思路和工作重点,极大提高了审计效率,最终审计项目得以圆满完成,受到审计署领导高度赞赏。
在数字的星河中挥毫,于审计的长卷上落墨。从青丝到白发,一路走来,刘大江用专业和坚守铸就忠诚,以实干争先的“拓荒牛”,一心为民的“孺子牛”、无私奉献的“老黄牛”三重角色,书写着新时代审计人的奋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