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曾都区审计局赴何店镇花塆村,以“产业兴旺”为核心导向,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将党建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创新“造血式”帮扶模式,推动该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一、盘活闲置土地:200亩香稻“唤醒”沉睡资源
曾都区审计局联合花塆村“两委”,主动对接农业部门,争取到50万元扶持资金及10万配套资金,创新“村集体+合作社”运营机制,整合200亩闲置抛荒土地,规模化种植香稻。
配套建设农机仓库,购置东方红拖拉机、旋耕机、插秧机等现代化设备,组建农户专业管护专班,带动2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如今,昔日荒田变身“绿色稻浪”,预计年产优质香稻15万斤左右。村民通过“土地流转收益+务工收入”实现双增收,趟出一条“土地增效、农民增收”的产业振兴新路子。
二、大棚经济“升温”:22个“菜园子”变身“钱袋子”
在22座标准化蔬菜大棚内,黄瓜、茄子等错季蔬菜轮作丰收,今年已实现收益2.6万元。闲置土地“变身”现代菜园,10余名村民就近参与分拣、采摘、管护,人均年增收6000元左右。“不用外出打工,既能照顾家人又能挣钱,日子更有盼头了!”村民张大姐的话语,道出了“土地不撂荒、就业不离乡”的民生实惠——小大棚成为托起群众幸福生活的“钱袋子”。
三、培育特色产业:12亩葵菊开出“致富花”
审计局驻村干部联合村委会瞄准中药材产业,试点种植12亩葵菊,吸引20余名村民参与育苗、除草、采摘全链条劳作,人均年务工收入达5000元左右,激发了农户投身特色农业的积极性。葵菊种植作为产业多元化发展的“突破口”,为乡村产业升级搭建“新支点”,绘就出“产业兴、村民富”的生动图景。“农户主动参与,产业有了活力,乡村振兴更有底气!”村干部小李高兴地说。
如今的花塆村,田垄间秧苗起伏、大棚里蔬果盈枝、药田里生机勃发——这是审计干部下沉一线、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下一步,曾都区审计局将紧扣“产业兴旺、农民富足”目标,深化“下沉式”精准帮扶,推动更多“造血型”产业项目落地,助力绘就“村美民富业兴”的乡村振兴新画卷。(何小洁、纪晓梅)
近日,曾都区审计局赴何店镇花塆村,以“产业兴旺”为核心导向,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将党建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创新“造血式”帮扶模式,推动该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一、盘活闲置土地:200亩香稻“唤醒”沉睡资源
曾都区审计局联合花塆村“两委”,主动对接农业部门,争取到50万元扶持资金及10万配套资金,创新“村集体+合作社”运营机制,整合200亩闲置抛荒土地,规模化种植香稻。
配套建设农机仓库,购置东方红拖拉机、旋耕机、插秧机等现代化设备,组建农户专业管护专班,带动2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如今,昔日荒田变身“绿色稻浪”,预计年产优质香稻15万斤左右。村民通过“土地流转收益+务工收入”实现双增收,趟出一条“土地增效、农民增收”的产业振兴新路子。
二、大棚经济“升温”:22个“菜园子”变身“钱袋子”
在22座标准化蔬菜大棚内,黄瓜、茄子等错季蔬菜轮作丰收,今年已实现收益2.6万元。闲置土地“变身”现代菜园,10余名村民就近参与分拣、采摘、管护,人均年增收6000元左右。“不用外出打工,既能照顾家人又能挣钱,日子更有盼头了!”村民张大姐的话语,道出了“土地不撂荒、就业不离乡”的民生实惠——小大棚成为托起群众幸福生活的“钱袋子”。
三、培育特色产业:12亩葵菊开出“致富花”
审计局驻村干部联合村委会瞄准中药材产业,试点种植12亩葵菊,吸引20余名村民参与育苗、除草、采摘全链条劳作,人均年务工收入达5000元左右,激发了农户投身特色农业的积极性。葵菊种植作为产业多元化发展的“突破口”,为乡村产业升级搭建“新支点”,绘就出“产业兴、村民富”的生动图景。“农户主动参与,产业有了活力,乡村振兴更有底气!”村干部小李高兴地说。
如今的花塆村,田垄间秧苗起伏、大棚里蔬果盈枝、药田里生机勃发——这是审计干部下沉一线、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下一步,曾都区审计局将紧扣“产业兴旺、农民富足”目标,深化“下沉式”精准帮扶,推动更多“造血型”产业项目落地,助力绘就“村美民富业兴”的乡村振兴新画卷。(何小洁、纪晓梅)
- 附件: 何店花塆香稻.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