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市内部审计业务操作规程(试行) 发布日期:2023-09-28 16:14 信息来源:随州市审计局 编辑:随州市审计局 审核: 审计局 字号:[ ]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业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等相关规定,结合本市内部审计工作实际,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依法属于本市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等(以下统称单位)开展内部审计业务工作,应当遵守本规程;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委托、聘用,承办或参与内部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规程。

第三条 本规程所称内部审计业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内部审计项目和专项审计调查所涉及的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整改检查、审计档案管理和审计质量控制等相关审计业务活动。

第四条 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内部审计业务工作应当依法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决策与执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胜任能力,遵守职业道德,保持职业谨慎,遵守廉洁纪律,履行保密义务。

第二章  审计计划

第五条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批准后的审计计划组织实施内部审计项目。确需进行调整的,应当按照审计计划审批的程序进行报批。

第六条 审计计划一般包括年度审计计划项目审计方案

年度审计计划是对年度预期要完成的审计任务所作的工作安排。

项目审计方案是对实施具体审计项目的审计内容、审计程序、人员分工、审计时间等作出的安排。

第七条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围绕单位年度工作重点,于每年12月底前编制下年度审计计划,报经单位党组织、董事会(或者主要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第八条 内部审计机构在编制年度审计计划前,应当重点调查了解下列情况:

(一)单位的发展规划、年度目标及业务活动重点;

(二)对相关业务活动有重大影响的法律、法规、政策、计划和合同;

(三)相关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风险管理水平;

(四)相关业务活动的复杂性及其近期变化,重要岗位及人员的变动情况;

(五)其他与项目有关的重要情况。

第九条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调查了解的情况,结合单位内部管理需要和审计资源情况,确定具体审计项目,编制年度审计计划,必要时征求单位财务、资产管理、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意见。

经济责任审计年度计划编制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内部审计机构商单位组织人事部门提出计划安排,并征求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意见后,纳入年度审计计划。

第十条 年度审计计划应当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一)年度审计工作目标;

(二)具体审计项目及实施时间;

(三)各审计项目需要的审计资源。

第十一条 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当根据年度审计计划确定审计项目的审计组组长及审计组成员,并定期检查审计计划的执行情况,确保计划实施。

第十二条 审计组应当在审计项目实施前调查了解被审计对象的下列情况,为编制项目审计方案作准备:

(一)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

(二)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体系的设计及执行情况;

(三)财务、会计资料;

(四)重要的合同、协议及会议记录;

(五)信息系统基本情况;

(六)以前年度审计结论、建议及整改情况;

(七)以前年度外部审计的审计意见及整改情况;

(八)其他与项目审计方案有关的重要情况。

第十三条 审计组组长应当组织审计组成员讨论研究调查了解到的被审计对象情况,编制项目审计方案,并报经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第十四条 项目审计方案应当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一)被审计单位、项目的名称;

(二)审计目标和范围;

(三)审计内容和重点;

(四)审计程序和方法;

(五)审计组成员的组成及分工;

(六)审计起止日期;

(七)对专家和外部审计工作结果的利用;

(八)其他有关内容。

第三章 审计实施

第十五条 内部审计机构实施审计项目应当根据批准的年度审计计划和其他授权或者委托文件,编制审计通知书,在实施审计前送达被审计单位或人员。

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审计通知书送达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履职所在单位,并抄送同级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

第十六条 审计通知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审计项目名称;

(二)被审计单位名称或被审计人员姓名;

(三)审计范围和审计内容;

(四)审计实施时间;

(五)需要被审计对象提供的资料及其他必要的协助要求;

(六)审计组组长及审计组成员名单;

(七)内部审计机构的印章和签发日期。

第十七条 审计项目实施,可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或者审计组长主持召开审计进点会,主要内容包括:审计组介绍审计的依据、范围、内容和程序,提出审计纪律要求,明确被审计对象配合审计工作的责任;被审计对象介绍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情况,作出提供审计所需资料(含电子数据)真实性、完整性的承诺;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涉及所属干部应当进行述职并测评。

第十八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依据不同的审计事项及其审计目标,获取不同种类的审计证据。审计证据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书面证据;

(二)实物证据;

(三)视听证据;

(四)电子证据;

(五)口头证据;

(六)环境证据。

第十九条 内部审计人员获取的审计证据应当具备相关性、可靠性和充分性。

相关性,即审计证据与审计事项及其具体审计目标之间具有实质性联系。

可靠性,即审计证据真实、可信。

充分性,即审计证据足以支持审计结论、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条 内部审计人员在获取审计证据时,应当考虑下列基本因素:

(一)具体审计事项的重要性。应当从数量和性质两个方面判断审计事项的重要性,以获取适当的审计证据。

(二)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应当按照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获取所需的审计证据。

(三)成本与效益的合理程度。获取审计证据应当考虑成本与效益的对比,但对于重要审计事项,不应当将审计成本的高低作为减少必要审计程序的理由。

(四)适当的审计抽样方法。

第二十一条 内部审计人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获取审计证据时,可以采用(但不限于)下列方法:

(一)审核;

(二)观察;

(三)监盘;

(四)访谈;

(五)调查;

(六)函证;

(七)计算;

(八)分析程序。

第二十二条 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选择不同的取证方法获取审计证据应当清晰地记录来源、方法、内容、时间等,同时取得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的原件或者复印件(需加盖公章)。

采集被审计对象电子数据作为审计证据的,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记录电子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过程。

第二十三条 内部审计机构根据审计项目实施需要,可以聘请其他专业机构或者专业人员对审计项目的某些特殊事项进行鉴定,并将鉴定结论作为审计证据。

第二十四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对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分类、筛选、汇总,在此基础上编制审计取证记录,并由证据提供者签名或者盖章、内部审计人员签名。

对于证据提供者有异议的审计证据,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认真研究,必要时补充取证。

对于证据提供者拒绝签名或者盖章,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注明原因和日期。

第二十五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按照项目审计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记录审计方案的编制与调整、实施审计的步骤和方法、取得审计证据的名称和来源、审计认定的事实及审计结论。每一审计事项均应分别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复杂的审计事项可以编制多份审计工作底稿。

第二十六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对审计取证记录进行分析和归纳,按照与审计事项的相关程度进行分类、排序,附在足以支持的审计工作底稿之后;必要时,电子数据资料能够转换成书面材料的,应当将其转换成书面材料。

第二十七条 审计工作底稿主要包括下列要素:

(一)被审计对象的名称;

(二)审计事项及其期间或者截止日期;

(三)审计程序的执行过程及结果记录;

(四)审计结论、意见及建议;

(五)审计人员姓名和审计日期;

(六)复核人员姓名、复核日期和复核意见;

(七)索引号及页次。

第二十八条 审计工作底稿应当按照项目审计方案所列审计事项对应的顺序统一编号,作为审计工作底稿的索引号。相关审计工作底稿之间如存在勾稽关系,应当予以清晰反映,相互引用时应当交叉注明索引号。

第二十九条 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应当由比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人员职位更高或者经验更为丰富的人员承担。如果发现审计工作底稿存在问题,复核人员应当在复核意见中加以说明,并要求相关人员补充或者修改审计工作底稿。

第四章  审计报告

第三十条 内部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后,根据审计工作底稿以及相关证明材料,在综合分析、归类整理的基础上,编制审计报告

如有必要,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在审计过程中提交期中报告或者整改通知书,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改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第三十一条 审计报告的编制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要素齐全、格式规范;

(二)逻辑清晰、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易于理解;

(三)实事求是地反映被审计事项的事实,真实完整地反映审计发现的重要问题并提出处理意见;

(四)充分考虑审计项目的重要性和风险水平,对于重要事项应当重点说明;

(五)对被审计对象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或者缺陷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改进建议。

第三十二条 审计报告主要包括下列要素:

(一)标题;

(二)文号;

(三)被审计对象名称;

(四)审计项目名称;

(五)正文;

(六)附件;

(七)签章;

(八)报告日期;

(九)其他。

第三十三条 审计报告正文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审计概况,包括审计依据、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及重点、审计方法、审计时间等;

(二)基本情况,简要表述被审计对象主要经济业务活动情况,被审计事项涉及的资金或者项目的相关情况;

(三)审计评价,即围绕审计目标,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对被审计对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进行评价;

(四)审计发现的问题,即对被审计对象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实施审计过程中所发现的主要问题的事实、问题定性(定责)及依据、处理意见及依据;

(五)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即针对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业务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的建议。

第三十四条 审计组应当在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及时编制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以内部审计机构名义征求被审计对象意见。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应同时征求被审计对象和被审计领导干部意见。

第三十五条 审计组应当要求被审计对象于收到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10日内向内部审计机构书面反馈意见。逾期未反馈意见的,视同无意见。

被审计对象对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有异议的,审计组应当进行核实,并对采纳和不采纳意见的情况和原因作出书面说明,必要时应当修改审计报告,形成审计报告送审稿。

第三十六条 审计报告送审稿连同被审计对象的反馈意见及采纳意见情况的书面说明,经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复核后,按单位规定的程序审核,最终报请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批签发。

第三十七条 经审定的审计报告按规范格式成文后以内部审计机构名义出具,发送被审计对象,呈报单位党组织、董事会(或者主要负责人),并视情况抄送单位相关部门。

第三十八条 对审计发现的本单位存在的苗头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内部审计机构可以专题报告、综合报告、审计建议等形式向单位主要负责人报告。

对审计发现的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应当以单位名义移送有权机关依法处理。

第五章  审计整改检查

第三十九条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建立督促审计整改制度,明确被审计对象主要负责人为审计整改的第一责任人,促进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全面整改。

第四十条 审计组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应当督促被审计对象及时整改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报告送达被审计对象后,应当跟踪检查审计发现问题和审计意见建议的落实情况,并督促被审计对象在60日内报送审计整改结果。

第四十一条 被审计对象报送的整改结果内容应当包括对要求自行纠正事项采取措施的情况、根据审计建议采取措施的情况、对移交处理事项采取措施的情况、未整改或未全面整改的事项及原因等。

第四十二条 内部审计部门要建立内审查明问题清单,并与被审计的对象报送的整改结果核对,实行台账管理,逐项销号

第四十三条 对于被审计对象已经采取整改措施的事项,应当跟踪检查核实,或将其作为下次对该对象审计的内容予以关注。

第四十四条 对于被审计对象未整改或未全面整改的事项,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当充分听取被审计对象意见,了解情况,分析原因,可以整改的应当督促及时整改,或提请单位党组织、董事会(或者主要负责人)。采取必要措施督促整改。对被审计对象不能整改的,应当要求其作出书面说明,并向单位主要负责人报告。

第四十五条 内部审计结果或整改情况应当作为单位评先表模、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

第六章  审计档案

第四十六条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建立审计档案管理制度,确定档案管理人员,加强内部审计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移交、销毁等管理工作。

第四十七条 项目审计组应当坚持谁审计、谁立卷的原则,做到审结卷成、定期归档。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在审计项目完成后,及时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和资料,做好归档工作。

第四十八条 审计档案卷内材料应当按结论类材料、证明类材料、立项类材料、备查类材料四个部分进行依次排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结论类材料,按逆审计程序并结合材料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列。包括:单位领导对审计报告的批示、审计报告、被审计对象反馈意见、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书、复核意见书、审计文书送达回证等;

(二)证明类材料,按项目审计方案所列审计事项顺序排列。包括:审计承诺书及资料交接清单、审计工作底稿及相应的审计取证单、审计证据等;

(三)立项类材料,按材料形成的时间顺序,并结合材料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列。包括:审计委托书、年度审计计划、审前调查记录、审计通知书及送达回证、项目审计方案等;

(四)备查类材料,按材料形成的时间顺序,并结合材料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列。包括:被审计对象问题整改情况、与审计项目联系紧密且不属于前三类的其他材料。

第四十九条 审计档案卷内每份或者每组材料之间的排列要求:

(一)正件在前,附件在后;

(二)定稿在前,修改稿在后;

(三)批复在前,请示在后;

(四)批示在前,报告在后;

(五)重要材料在前,次要材料在后;

(六)汇总材料在前,原始材料在后。

第五十条 审计项目材料立卷后,应当以审计项目案卷为单位进行交接,经审计组组长审核、档案管理人员检查后,按规定进行编目和归档,并及时移交单位内部档案管理部门。

第五十一条 借阅、查阅、复制内部审计档案或者要求出具内部审计档案证明的,应当按本单位档案管理规定履行报批手续。

第七章  审计质量控制和责任

第五十二条 本规程所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保证其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和本规程的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制度、程序和方法。

第五十三条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加强审计过程质量控制,落实审计组成员、审计组组长、内审机构负责人的质量控制责任,建立分级复核制度,明确复核要求。

对其他组织或人员接受委托或聘用,承办或参与的内部审计项目,内部审计机构应当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确保其遵守内部审计准则和本规程规定:

(一)充分参与、了解其他组织和人员编制的项目审计方案的详细内容,明确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及方法,确保项目审计方案的科学性;

(二)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定期或不定期听取其他组织和人员汇报,询问了解审计项目实施情况,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等,确保其他组织和人员业务实施过程的顺利;

(三)对其他组织和人员提交的审计报告初稿进行复核,对采用的审计结果负责,并以内部审计机构名义出具正式审计报告,确保审计报告的质量;

(四)督促指导其他组织或人员在审计结束后对审计项目形成的全部材料原件按照内部审计档案工作准则装订立卷并移交内部审计机构。

第五十四条 审计组成员的工作职责包括:

(一)遵守内部审计准则和本规程规定,保持审计独立性;

(二)按照项目审计方案要求和审计组的分工完成审计取证;

(三)如实完整记录审计实施情况并报告工作结果;

(四)完成审计组分配的其他工作。

遇有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已发生重大变化、发现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线索、收到重要信访举报材料、出现重大廉政保密安全问题、出现严重影响审计工作开展的情形等重大事项或紧急情况,审计组成员应当及时向审计组组长汇报,必要时可直接向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汇报。

第五十五条 审计组组长的工作职责包括:

(一)编制或者审核项目审计方案;

(二)组织实施审计工作;

(三)适时检查和评估项目审计方案的执行情况,按照项目审计方案和审计组的分工完成审计任务;

(四)督导审计组成员的工作;

(五)从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充分、结论是否恰当、责任是否明确、程序是否规范、法规制度引用是否正确等方面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及审计证据,如果发现存在问题,应当在复核意见中加以说明,并要求相关人员补充或者修改;

(六)组织起草审计报告、审计移送处理书等文书;

(七)配置和管理审计组的资源;

(八)审计项目归档工作;

(九)单位规定的其他职责。

审计组组长将其工作职责委托给审计组其他成员的,仍应当对委托事项承担责任。受委托的成员在受托范围内承担相应责任。

第五十六条 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当加强对审计组审计实施过程的督导,指导重大审计事项的查证,复核重要事项审计证据、审计取证记录、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审计项目材料,组织、协调项目审计方案的落实和审计结果汇总,及时发现、纠正、解决审计组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第五十七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落实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责任,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贯穿内部审计业务工作全过程、各环节。

单位主要负责人可以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审计项目涉及的重大问题或者内部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对象存在较大分歧的问题。单位主要负责人审定审计结果,对审计项目实施结果承担最终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五十八条  全市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可遵照本规程,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市内非国有经济组织开展内部审计业务工作可参照执行本规程。

第五十九条  本规程由随州市审计局负责解释。

第六十条 本规程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