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先进经验 推动投资审计提质增效 ——赴襄阳市审计局考察学习投资审计经验的报告

发布日期:2025-08-22 信息来源:随州市审计局 编辑:随州市审计局 审核:审计局 字号:[ ]

为进一步提升投资审计工作质效,近期,市审计局组织专班赴襄阳市审计局,通过实地观摩、查看文件、座谈交流和案例研讨等方式,学习了襄阳市在推动投资审计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创新实践,为推动我市投资审计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有益借鉴。

一、襄阳市审计局投资审计基本情况

襄阳市投资审计工作全部由襄阳市审计局下设的投资审计局负责。投资审计局为独立核算的副处级参公事业单位,内设7个科室,22个参公事业编制,20个以钱养事岗位。男女性别比为2比3,80后、90后人员共31人,一级建造师和造价师14人、二级建造师和造价师5人、注册会计师1人、高级审计师和高级会计师4人、中级审计师和中级会计师7人、房地产和土地估价师1人。近年来,襄阳市投资审计局立足法定职责,聚焦重大建设项目,积极探索投资审计转型发展路径和方法,推动实现“三个转变”和审计成果深化运用,持续以高质量投资审计服务保障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二、襄阳市投资审计转型发展的主要经验做法

(一)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协同转型格局。襄阳市政府将投资审计转型纳入全市深化改革重点事项,印发《襄阳市全面推进政府投资审计转型发展的实施方案》,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审计推动、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压实建设单位主体责任、主管部门管理责任和审计部门监督责任。制定完善10余项规范性文件,清理修订行业制度,废止将审计结果直接作为竣工决(结)算依据的规定。市委审计办通过发函督办、专项检查,推动全市9个县市区同步落实转型,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二)深化全周期审计,强化穿透式监督。聚焦项目“全生命周期”开展穿透式审计,制定《投资审计负面清单》,实现政府投资项目立项、建设、运营绩效全链条嵌入式审计全面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流程重点围绕国家重大政策落实,以营商环境优化、绿色低碳发展、农民工权益保障、安全生产和税收征管为切入点,建设程序、施工现场、资金流向分析资金流、业务链和权责体系,着力发现中小企业账款拖欠、环保政策执行偏差、建筑安全隐患和税费流失等问题针对违纪违法违规问题线索,及时移送纪检监察和相关部门处理,并严格按照相关部门反馈情况认定整改,提升审计质量效能。

(三)科技赋能审计,提升监督效能。探索符合投资审计工作特点的信息化路径方法,充分发挥大数据审计优势,提升审计工作质效。一是地理信息技术应用:采用航空摄影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复建项目三维模型,结合无人机采集数据,实现工程实景可视化和高精度数据获取,该技术获省审计厅一等奖,经验被《中国审计》等媒体刊载。二是数据智能分析:运用文字识别和Python 编程技术,建立文本数据分析库,筛查投标文件雷同问题,相关案例被《中国审计》、《湖北审计月刊》报道。

(四)打造专业队伍,夯实审计根基。一是政治能力提升,培养审计人员以政治眼光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保障党委政府决策落地。二是专业素养强化,通过“青蓝结对”、“以审代训”、“审计大讲堂”等平台,提升“能查、能说、能写”本领。近三年,襄阳投资审计做法被《中国审计》刊载4次,被省级以上重点媒体刊载136篇次,6人考取一级造价师、高级审计师、高级会计师等专业资质。三是队伍管理优化,健全考核机制,制定《接收派遣专业技术人员与综合岗位人员管理办法》、《“以钱养事”派遣专业技术人员绩效工资考核管理办法》,落实分级质量控制制度,守牢廉洁底线。

三、对随州市投资审计工作的启示

(一)深化投资审计转型,构建规范化监督体系。一是明确转型路径,坚守法定职责。建议出台《随州市政府投资审计转型负面清单》,严格界定审计监督与项目管理的边界,坚决退出项目决策、审批、招标等管理环节,聚焦“监督的再监督”职能定位,实现从“工程结算员”到“治理参谋员”的转变。二是建立审计整改跟踪督办工作机制,对审计整改不力的,视情形进行分类督办,同时,推行“整改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制度,对整改不力的单位,在次年项目预算审批中予以限制,倒逼责任单位真改实改。三是建立“审计+纪检监察+人大监督”协同机制,与纪检监察机关问题线索“双向移送”,对审计中发现的涉嫌违纪违法问题,第一时间移交纪检监察机关,同步跟进案件查办进展。

(二)对项目“全生命周期体检”,精准把脉。一是围绕重点问题,实施精准监督。聚焦政策执行、建设程序、招标投标、建设管理、工程质量、工程造价、资金使用、投资绩效等核心重点,围绕党委政府工作中心、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投资审计项目特点实施精准审计。二是优化审计方法,提高审计穿透性。持续推进审计监督前置,实施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双融合”模式,在项目立项阶段提前嵌入审计服务强化事中跟踪分析研判项目推进的堵点、难点问题,提出审计有效建议,切实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问题,紧扣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加强竣工决算审计和绩效评价,分析投资效益,揭示低效无效投资

(三)创新审计工作模式,打造数字化审计生态。一是科技赋能审计,构建智慧监督平台。结合随州实际开发“投资审计数字驾驶舱”,集成三大核心功能模块。遥感监测模块:运用无人机航拍和卫星遥感技术,对交通、水利等线性工程进行实时监测,自动比对施工进度与设计图纸差异,精准识别未批先建、超范围施工等问题;数据比对模块:对接发改、财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部门数据,建立投标文件查重、工程量清单比对、资金流向追踪等模型,自动预警围标串标、虚增工程量等风险;绩效分析模块:整合行业主管部门绩效评价指标,对项目投产后的产能利用率、就业带动效应等进行量化分析。二是探索多元协同审计模式。建立完善“政府审计主导、内部审计参与、社会审计补充”的政府投资审计监督体系,提高投资审计监督广度和深度。同时,通过将投资审计与财政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把投资审计内容嵌入到各类审计项目中,达到“一审多项”“一审多果”,驱动投资审计提档升级。

(四)实施人才强审战略,锻造专业化审计特种部队。一是构建政治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三维培养体系。实施“骨干人才培育计划”,打造“导师帮带、项目练兵、资质认证”的人才培养闭环,引导审计人员从政治高度审视项目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每年选派多名业务骨干赴省审计厅、先进地市跟班学习,重点培养工程造价、大数据审计等领域专家型人才;创建随州投资审计论坛,搭建常态化学习交流平台,通过案例分析会、模拟汇报会等形式,提升审计人员“能查、能说、能写”本领,每年重点培育2-3个省级以上优秀审计项目。二是壮大投资审计人才队伍,创新考核激励机制。配足培强投资审计干部编制和专业审计力量,适当增加投资审计中心事业编制数量;研究出台《随州市投资审计人员绩效考核实施细则》,对在审计中发现重大违纪违法线索、推动出台重要制度的个人,给予专项奖励,并在干部选拔任用中优先考虑;对聘用专业审计人员按照专业紧缺型人才政策,实行“基本工资+绩效工资+专项奖励”的结构薪酬;建立“资质奖励机制”,对考取一级建造师、注册造价工程师等职业资格的人员,给予一次性奖励并纳入职称评审加分项。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